《超速學習》
•16 min read
「超速學習」是一種獲取技能與知識的學習策略,我認為適用的情境有:
- 想達成某個目的,有強烈的動機促使自己積極學習
- 準備好感受痛苦的高強度學習。大腦對痛苦的意識,遠比愉快的意識更難以忘懷,回想過程越痛苦,大腦會認為這段記憶與生存更相關
- 學習範圍明確。例如:可能是針對英文口說制定的一套學習計畫
- 規律的行程,有助於在心理上先做好準備,減少因為假期或家庭活動產生的衝突。例如:週日的某段時間,或是上班前的一小時
- 較短的學習計畫總花費時間。例如:持續兩週或一個月的計畫,比較可能不受生活或工作所影響。如果是一個長時間的遠大目標,可以視情況拆解成多個小目標
超速學習策略,或是書中提到關於超速學習的「九大法則」,是一種選擇或指引方向,每個人應該根據自己的個性、生活限制,等等的背景條件作出權衡
下面是對「九大法則」做得簡單紀錄
後設學習
擬定一個學習計畫,可以透過三個問題來釐清
- 為什麼:掌握學習的理由,聚焦在對你而言最重要的事情上,書中提到兩種性質的計畫:
- 本質性:不確定未來如何運用,單純想學習某個科目,所進行的計畫
- 功能性:基於某個成果、目的,所進行的計畫。先對功能性計畫進行研究,可以減少學習主題與最終預期效果的偏差
- 做什麼:對知識或技能進行歸類,這裡分成三種形式:
- 概念:需要了解的事。例如:透過英文自然發音規則,推導出單字的發音方式
- 事實:需要完全記住就足夠的事。例如:背單字
- 程序:需要練習的事。例如:除了自然發音的概念,以及記住新單字的事實以外,還需要實際練習發音
- 怎麼做:如何學習
- 標竿學習法:找出最多人學習該科目的共同方式
- 強調(排除)法:找出該科目與目標一致的學習領域。例如:假設目標是能在異國的餐廳,透過說出英文點餐,學習上可以提升發音能力的比例,降低拼寫能力的比例
過程中可以適時回頭檢視學習計畫,重新評估自己的學習動機,或是導入新的學習方式,藉此改善學習計畫
專心致志
專注度上遇到的困難,主要以三種情況出現:
- 無法開始
- 無法維持
- 無法真正專注
改善拖延的方式:
- 承認自己正在拖延,不願去做的工作中,大部分的內容是不愉快的
- 承認分心工作時的愉快之處。例如:在背景播放會使你分心的影片或音樂
- 說服自己先認真撐過五分鐘,五分鐘後再決定是否繼續(五分鐘法則)
- 卡在某個更初階、更基本的問題時,不要試圖轉移到追求另一個更進階的目標上
改善環境的分心來源:
- 減少需要暫停下來找書、找筆之類的情況
- 聽音樂可能是因為不想做某件事,選擇一個低度、有趣的分心來源
- 低興奮度可能有助於高複雜度的工作。一個環境簡單、安靜的空間,對於解數學題或寫文章,可能是一個好的選擇
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 考慮更容易專注的學習方式。例如:透過看影片可能比閱讀更專注
- 閱讀時隨筆紀錄,可能比較不會陷入恍神的狀態
認知自己的身心狀態:
- 感受到負面情緒升起時,盡可能承認它的存在,然後慢慢改變專注焦點,回到你的工作上
- 當昏昏欲睡時,可能會處在一個低興奮度的狀態,嘈雜的環境音會提高興奮度,有可能因此提升專注度的表現。反之對於有適當休息的人來說,當興奮度提高太多,可能導致他們的表現下滑
直截了當
我認為是強調:所學的知識,是否能更直接、更接近實際應用的場景
書中提到直接學習的方法:
- 以計畫為基礎的學習:制定計劃而非學習課程,如果只是單純上課,可能會花很多時間在筆記與讀書上,但不會達到想要的目標。常見可能例如:個人的 side project
- 沈浸式學習:一種讓自己身處實行那項技能的目標環境。例如:參與 OSS (open-source software) 的開發,題外補充,參與開源可以從提案、回報 bug 或是優化文件的方式下手
- 飛行模擬法:用於現實中無法真正直接練習的技能,著重在:認知、提取特徵。例如:無法直接出國,在真實環境進行口語對話,這部分可以透過線上家教來模擬
反覆操練
書中先介紹「速率決定步驟」,嘗試以 coding 的方式解釋:
const data = b(a());
/**
* a 的 output 為 b 的 input
* 假設 a 的執行時間,是整段流程中最耗時的部分
* 那麽 a 的執行時間,即為過程中的一個瓶頸,也是關鍵的「速率決定步驟」
*/
把某項知識或技能,切割成幾個獨立的部分,好讓注意力投注在單一重點上
例如:能成功說出多少個英文句子,與知道多少個詞彙有關,如果能瞬間在大腦注入不同的字詞,就可能大幅提升口說能力,即使發音、文法等知識維持不變
反覆操練的流程大致為:
- 先直接學習
- 下一步開始分析學習的技能,是否可以試著獨立出一些要素
- 如果待加強的項目為「速率決定步驟」,將其反覆操練,直到做得更好為止
- 最後再整合回直接學習中
提取記憶
盡可能不靠提示來回想記得的內容,相較於有提示的回想,前者會比後者得到更好的記憶效果
書中提到:
- 以單純閱讀的方式複習筆記,容易產生相信自己已經學會的錯覺
- 最好是在一段時間後,但又不致於久到忘掉一切的時間,進行提取記憶
練習提取記憶的方法:
- 自由回想法:讀完某個部分後,在一張白紙試著寫下所有你能記得的內容
- 試題簿法:在筆記上寫下問題,並附上可以找到答案的參考資料,透過不直接得到答案的方式,加深對記憶的連結
意見回饋
書中提到三種回饋類型:
- 結果型:以整體總結的方式回饋,但沒能提供太多具體細節。例如:幹你娘最頂的啦
- 資訊型:相較於「結果型評論」,進一步得知那部分可以改進的評論,但不包含如何修正錯誤。例如:搜尋的功能,不能先透過標籤過濾,覺得不太友善
- 改正型:相較於「資訊型評論」,進一步提供可行的做法。例如:code review 中,mentor 針對某幾段 code 指出潛在的問題,並提供 possible solutions
我認為除了取得回饋外,很多時候我們也身兼「給予回饋者」,所以這裡分兩個面向討論:
- 接收回饋者:
- 保持開放心胸,避免玻璃心或是只希望聽到吹捧的言論
- 換位思考回饋的內容,重點放在能讓事情變更好的建議,避免一意孤行
- 忽略雜訊。例如:對人不對事的言論,或是無腦吹捧
- 高強度的回饋,是不可多得的資源
- 給予回饋者:
- 對事不對人
- 試著說明考量的因素為何
- 根據不同對象,給予不同類型的回饋。例如:同領域較資淺的人,可能需要「改正型回饋」,提供可以如何修正的建議
保留記憶
三個主要理論,解釋我們的大腦為何會忘記多數最初學習的事物
- 遺忘的線索:長期記憶並未真正遺忘,只是缺少關鍵線索,因此整個記憶變得無法取得
- 隨著時間衰退:多數情況下,我們對上禮拜發生什麼事情的記憶,會比上個月的事情來得清楚
- 新舊記憶互相抑制:對於有相同的提示但不同的記憶,在提取記憶時,彼此互相抑制,形成遺忘現象。例如:回憶 do…while statement,可能會被腦中 for statement, while statement 記憶所影響
預防遺忘的方式:
- 間隔法:
- 把學習時段分散在適當的區間中,對長期記憶有幫助。例如:每天花一小時的學習,一週共七小時,會比一天七小時的學習來得更合理
- 依照個人需求,可以使用低強度的習慣,維持已經學習過的技能的熟練度,亦或是透過「提取記憶」、「反覆操練」做高強度的訓練
- 程序化:書中以鍵盤英打為例,要說出鍵盤中「w」鍵的位置,可能需要把雙手放在鍵盤上,假裝打「w」鍵才有辦法確定,也就是你對鍵盤位置的清晰記憶已褪去,現在需要被轉譯到身體動作中,透過程序的記憶來回想
培養直覺
直覺是大量有條理地處理問題得出的產物,拆解所學的知識具備哪些特徵,有機會將知識運用在教科書以外的問題
培養直覺的方式:
- 遇到困難的問題,可以透過掙扎計時器,在一定的時間內,做了足夠的思考後還是沒有答案再放棄,當你事後碰到可行的解決方法,你會更有可能記住
- 避免「理解深度的錯覺」,可以透過「橡皮鴨子法」,對著假想的對象,解說你正在設法學習的東西
- 對抽象概念想像具體的實例,注意你是如何思考這些資訊,有機會促成直覺的養成
勇於實驗
書中提到實驗的三種類型,我認為與回頭檢視「後設學習」,進一步打造出更個人化的學習方式有高度相關
- 學習資源的實驗:挑選一種學習資源,像是一本書或一門線上課程,在一段決定好的時間內全力以赴,你可以評估該資源是否合適,或是需要嘗試另一種方法
- 技巧的實驗:以功能性學習計畫來說,要學什麼知識,能更直接、更接近實際應用的場景,可以透過挑選幾個技能中的子項目,在一段時間學習後評估,是否該繼續前進,還是改選另一個子技能
- 風格的實驗:累積一定的基礎後,會開始轉往想培養那種風格,你可以透過實驗,找出那種風格更適合自己。以前端的生態舉例:react, vue, solid 彼此都有不同的設計哲學,這些設計的背後都有不同的平衡點
如何成功實驗,書中的建議為:
- 先模仿某個你欣賞的範例,你可以降低一開始選擇技巧的心智負擔
- 把各種方法放在一起比較,將變數限制在你想測試的因素上,就有機會得到出那個方法更適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