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心理學》

12 min read

記錄部分書中提到,關於金錢、消費行為常見的思維,避免成為客家之恥。

相對性

折扣的魅力

購買一件從 100 美元降價為 60 元的襯衫,並不是節省了 40 美元,而是花費了 60 美元,關於特賣的「語言文字」搭配「優惠價格」,店家營造出的環境、價格相對性,容易影響到你當下的購物決策。

對我來說,因為線上購物常常有消費滿兩千折三百,或是滿千免運之類的活動,如果是以「省下多少錢」的角度來消費,當下會覺得很划算,但事後回想,很多都是重複性質或是當下不需要的商品。

以理性的角度來看,盡量以機會成本做思考,我們應該比的是 0,或是 60 美元能帶來的其他價值,不過如果牽扯到「人」,太過「客家」也是很有可能造成其他困擾,所以消費金額也不是機會成本的唯一考量。

$ 與 %

一雙 2800 元的鞋子, 5 分鐘車程外,另一間店只要 2200 元
一套 88600 元的家具, 5 分鐘車程外,另一間店只要 88000 元

同樣為成本 5 分鐘,節省 600 元,前者省下消費金額的 21%,後者則不到 1%,在「相對性」思維的作用下,我們可能對花大錢的購買快速做出決定,對花小錢的購買斤斤計較,以「絕對值」來看,兩者都是省下六百元。

誘餌效應

引入新的選項來加強舊選項的吸引力因為人腦資源有限,所以人傾向於思考可以容易完成的決定,以 iPhone 13 為例

iPhone 13 搭載 A15 仿生晶片、四核心 GPU,相機感光元件升級,錄影支援電影級模式,除此之外,續航比起 iPhone 12 多了兩小時,對我來說,上述提到的特點只有 3000 元的價差,性價比非常划算,在選擇上也非常容易被導向 iPhone 13。


如果是鎖定 Pro 系列的族群,從 Pro 升級成 Pro Max 只有 4000 元的價差,很有可能 36,900 就直接下去了。

心理帳戶

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把個人財務分配給不同的類別,例如每個月的薪資會分配到

心理帳戶能夠協助你限制機會成本的選項,例如 1000 元被歸類在娛樂開銷,你可能會選擇去買一件衣服,或是看三場電影,這有助於簡化我們心智的運算。

當每月結束時,某個類別還有餘額,例如娛樂開銷還有 2000 元的額度,我們可能會受到心理帳戶的影響,認為這筆錢是「多出來的」,進而把一些不必要的消費合理化,不假思索地把這筆錢花掉。

如何獲得錢財,也會影響花錢的方式。舉例來說,因為每個月都有做所得稅預繳,所以在報稅季結束後收到的退稅,跟你每個月收到薪資入帳,兩者感受可能不同。前者可能隨著時間轉移了你的注意力,讓你忘記退稅其實也是工作賺來的錢,在心理上歸類為可以揮霍的預算。

心理帳戶可以幫助我們分類支出、簡化生活,但同時也容易受到情緒及外在環境影響你的財務決策,當我們理解心理帳戶是不理性時,便能重新設定花錢方式,記得在心中提醒自己,不管的錢來源如何,錢就是錢,無分類別。

定錨效應

人類在進行決策時,會過度偏重先前取得的資訊(這稱為錨點),即使這個資訊與這項決定無關。在進行決策時,人類傾向於利用此片斷資訊(錨點),快速做出決定。在接下來的決定中,再以第一個決定為基準,逐步修正。但是人類容易過度利用錨點,來對其他資訊與決定做出詮釋,當錨點與實際上的事實之間的有很大出入,就會出現當局者迷的情況。

以前在逛 Nike outlet,時不時會看到部分「沒有折扣」的當季新品,也許商家的用意是要把這些「高價商品」作為錨點,儘管 outlet 提供的折數並不是太多,消費者或多或少會受到錨點產生的「相對性」影響消費決策。

敝帚自珍

敝帚為破掃把,比喻東西雖不好,卻因為是自己的,仍然非常珍視。

我們容易因為「所有權」感的提高,對物品的價值感會高於還未擁有的時期,像是 Apple Music、YouTube Premium 都有提供免費試用,我們可能在試用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產生所有權,進而提高我們對這些服務的價值感,因爲 SaaS 有邊際成本低的特性,許多 SaaS 服務都是從免費試用開始,吸引用戶付費。

沈沒成本

沈沒成本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例如:

由於我們高估沈沒成本的價值,不願意放棄它們,所以把洞越挖越深,避免落入沈沒成本的陷阱,你可以

費力程度決定公平性

別糾結某樣東西的價格公平與否,只需思考它對我們值不值得,對於價格是否公平,我們可能會有認知錯誤(知識及經驗都是無形的價值)。

在 udemy 優惠期間,有許多同樣主題、售價同為 NT $390 的線上課程,此時你可能會認為購買「課程時數」長的課程比較划算,因為我們很難評估講師花了多少時間、心力,所累積的專業經驗,如果花更少的時間,能達到相同的效果,那麼這個服務對我們來說才是有價值的。

花錢之痛

「花錢之痛」原本是指花費所導致的苦惱與不安,但透過使用神經成像及磁振造影所做的研究顯示,付款確實會刺激腦部涉及處理身體疼痛的部位。

花錢之痛是兩項因素的成果

例如

即使電子支付比較感受不到花錢之痛,但我們還是可以透過記帳,好好感受一下花錢之痛,提高自己對花錢的覺察度,當某類的開銷接近預算上限時,可以藉此提醒自己免於受到誘惑

補充

貨幣的功能

Reference